中国煤炭学会

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

关注

关注微信视频号

百年矿山话百年事迹故事|岁月抹不去他身上的红色——记“全国煤炭战线劳动模范”、章村矿退休职工王会的
发布时间: 2021年11月2日
来源: 中国煤炭学会

王会的,沙河市柴关乡阴河沟村人,1947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,曾赴朝参战,荣立战功,光荣加人中国共产党。1962年复员到章村矿在二井运修车间当电车司机。1975年至1986年,他连续十一年被评为矿级“劳动模范”,三次被省政府评为“劳动模范”,两次被煤炭部授于“全国煤炭战线劳动模范”称号。1977年,王会的到北京参加了全国煤炭战线学大庆赶开滦表彰大会,受到了华国锋、李先念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自接见。1986年离休,1995年12月病故。

岁月流逝,矿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,但,他的故事仍在,精神仍在……

他是峥嵘岁月里,闪闪发光的一员。

1960年后,由于自然灾害、特殊的国情,在矿职工及职工家属生活艰难,吃不饱饭,人人为生计发愁,职工思想不稳定,更是出现了人员离职的情况。当时的职工们流传着一句话,“当个八级工,不如回家种畦葱。”

这时的王会的在党的带领下,与煤矿同呼吸共命运,在工作中,接受任务不摇头,遇到困难不低头;生活中,不到地里溜红薯,不与他人争夺粮食。

由于章村矿前身是小煤窑,曾经掠夺性的开采,给后来的生产发展带来很大的困难。包括王会的在内的共产党员、老矿工,他们亲身体会了新旧社会的两重天,他们深切的热爱党、热爱矿山,并用实际行动影响了几代煤矿人。

为了矿山的发展,章村矿在1965年自筹资金兴建三井、1969年兴建四井。王会的与广大矿工们以高度的主人翁责任感,全力支持矿山的发展,在能维持生活的情况下就不接受工资,最困难的职工也只拿60%的工资。没有资金,众人一起筹;没有队伍,发动广大群众一起上。他们用行动书写了一步艰苦创业的奋斗史,更为章村矿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。

他是创业故事里,人人称赞的典范。

上世纪60、70年代,作为一个企业,完成国家计划,就是最大的光荣,为此矿上经常组织高产,并开展学先进、赶先进的主题竞赛活动,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王会的选择了冲锋在前。

平日里,他一贯勤勤恳恳、兢兢业业,出满勤、干满点,那时的他便选择了义务装煤做贡献,每天提前两小时下井,在巷道里清理浮煤,并且一干就是十五年。

在电话采访中,我们联系到了王会的的女儿王爱英,她说“父亲是个上过战场、吃过苦的人,他格外珍惜这份工作,他心里工作就是第一位,每天提前好几个小时就往单位去,不是上班的时间点没有车,都是走着下井、走着上井,嘴里常念叨‘你不知道巷道里的煤,不清就浪费掉了’。”

当时的机关干部李振兴学习王会的的奉献精神,亲身体验了王会的每天提前一个小时下井装浮煤的工作,他开始每天跟着王会的一块下井、上井,王会的干什么,他就跟着干什么,亲自体验了其中的苦和累。体验了四天,李振兴便承受不住,十分感慨地说:“哎呀,我算服了,王会的真不简单。”

据记载,他从开始义务清理浮煤直至他离休,累计清扫浮煤达13000多吨,每年可产生经济效益上万元。

他忘我的工作精神,代代流传。

“父亲一心扑在工作上,不论是我们姐弟三人的事,还是家里老乡看病了啊,都是母亲去办,什么事都不能耽误父亲下井。”王爱英回忆道。

在那些艰苦奋斗的岁月里,王会的发扬人民军队的优良传统,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本色,多年来一直是接待亲友不歇班,家里有事不请假,小灾小病挺着干,先后四次谢绝疗养,数十次带病带伤坚持下井装浮煤。尤其是在其母亲病故时,他回家只住了一天,料理完葬事后,冒雨步行七十八里返矿上班。

采访中,王爱英提到,父亲王会的是个听党话的人,他以一名共产党员的身份严格要求自己,也要求家人和子女。姐弟三人走向工作岗位后,王会的总是要求他们在工作中老实做人、踏实做事,曾大力支持女儿王爱英去下乡,用实际行动支持党的工作。他自己也从不给单位添麻烦,从不请假,也拒绝疗养福利,去参加会议,总是第一时间赶回来上班,爱人曾想让他帮忙问一问工作的事情,他不但一口拒绝,更是严令禁止爱人自己去问。

我们在矿志的文字中看到他的名字,简短的文字中记录了他了不起的煤矿生涯;我们在老党员们的口中听到他的故事,感慨的话语中道尽了心中深深的敬佩之意。他的事迹人人传颂,他的精神代代传承,这就是百年老矿血脉中,流淌的红色基因与生生不息的精神食粮。

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全国煤炭工业学大庆、赶开滦会议代表时合影(后数一排 左数第58章村矿王会的)